认证首页 >> 认证知识 >> 食品安全 >> "欣弗事件"敲响对GMP企业药品监管的警钟

"欣弗事件"敲响对GMP企业药品监管的警钟

最近更新: | 人气: 8843
  GMP——国家“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”。药企通过GMP认证,就相当于拿到了很硬的药品质量安全“文凭”。可是,新近发生在安徽的“欣弗事件”及两个多月前发生在齐齐哈尔的“亮菌甲素”假药案件,却让国人大吃一惊:GMP企业的药品质量原来并不像推崇的那么安全可靠,对GMP企业同样需要睁大监督的“火眼金睛”。
    据了解,安徽“华源”和黑龙江“齐二药”,均是通过国家GMP认证的正规药品制造企业。就是这样两个像模像样的GMP企业,却相继让国人吃了两个“大苍蝇”:自7月27日青海省报告首例“欣弗”不良反应病例以来,截至8月9日,广西,浙江、黑龙江、山东等10个省份共报告80多例不良反应病例,其中死亡报告6例。而两个多月前发生在齐齐哈尔的“亮菌甲素”假药案件,导致11名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并死亡。

    在业内,GMP几乎就是药品质量可靠的“代名词”,为何会爆出如此严重的药品质量问题?据记者观察了解,有关部门重把“出生关”,轻把“监护关”,重发证,轻管理,是主要原因。GMP认证,是近几年来我国提高药品质量、推进制药企业“软硬件”升级的一项强制性措施。考虑到企业跨进这个“高门槛”需增加不少成本,国家有关部门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激励政策,如优先受理取得GMP证书企业新药生产申请;要求药品经营及医疗单位,优先采购使用取得GMP证书的药品及取得GMP证书企业生产的药品,并将GMP证书列为企业参与药品招标采购必备的“门票”;取得GMP证书的药品,价格也可适当“上扬”。在如此优待和信任GMP企业的同时,对其监管却处于“轻飘飘”的状态。我省药监系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8月1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承,以往对GMP企业的监管确实有点“大意”了,通常是GMP证书5年有效期到了,才会到现场全面检查,这个时间太长了。日常监管主要是抽查,一般只限于部分企业,抽查的频次也不多,发现问题后也多是“教育一下”,即便问题较突出,遇到“地方保护”也会“轻轻放过”,公开处罚曝光乃至吊销GMP证书的,很少听说。
    如此,不少GMP企业生产的药品事实上成了“免检产品”,一些企业“按规矩办事”的意识因此变得麻痹,致使GMP这一原本具有较强“质量自律”功能的规范,丧失了“保安”效能。上述两家企业都是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做了“小动作”,没有严格按GMP标准执行,从而引发了震惊全国的药品质量问题。“齐二药”是由于采购和质检人员严重违规操作,致使假冒药用辅料投入生产,制造出假药“亮菌甲素注射液”并投放市场。安徽“华源”经国家有关部门核查初步认定,是未按批准的工艺进行生产。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cniso.com.cn/book-4317/



相关知识文章
  • 没有找到相关知识

相关资料下载

最新发布认证知识

咨询热线:
13925768373
13925767953
13925760773
在线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