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证首页 >> 认证知识 >> 人力资源 >> 泉州发展状态民间实调报告 第3页

泉州发展状态民间实调报告

最近更新: | 人气: 11935

泉州人本有的幸福,应该是文化的大气。没了这种大气度,幸与福只能分道扬镳,独立生存。
第三章  开发区的代价
泉州拥有国家级出口加工区、开发区各1个和省级开发区9个。尚有包括台商投资区在内的11个载体平台具备申报开发区条件。另外市级工业区若干个。
开发区为泉州做了什么?
1. 完成了家庭作坊向企业化的转变。
2. 完成了松散型农村个体经济体向紧密型工业经济体的转变。
3. 完成了家族经济的对外扩张。
4. 完成了土地价值的革命。
5. 探索了民营经济的工业发展模式。
6. 在一个时代里促进了泉州经济的快速发展。
开发区为泉州留下了什么?
1. 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印记。
2. 一大批无法迁移的落后厂房。
3. 一大批继续存在却无法运营的有限公司。
4. 年年保增长、促发展的经济发展平台。
毫不客气地说,泉州的开发区们尽管现在还在歇斯底里地为泉州的经济增长服务着,却已在知觉中大量地消耗元气。
首先,泉州的开发区只是企业的集中地,并未形成泉州工业的引领者。
开发区的形成推动了土地价值的上升,同时也造就了当地爆发式经济特点,从一定的层面上推动了畸形经济发展。征地所得的款项再转向开发区圈地投资,为了圈地升值发土地财而并非纯企业发展,这就导致了部分入驻开发区的项目先天性不良——圈了地盖了楼,没有项目寻求出租,然后固定资产抵压贷款,进入资本运作领域。在资本领域运作成功了,个人赚钱了,运作不成功,公司亏本了。本应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平台,却成为了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阻力。这是当前泉州的开发区的一大隐忧。
纵观泉州的开发区10几年的发展,企业管理模式落后、设备陈旧、研发能力不足,企业的发展完全凭运气、凭国际形势,靠天吃饭。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是泉州企业的最好写照。缺乏系统的社会科研中心,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转换运用能力不足,省级、市级的企业技术中心、科研中心形同虚设(有的纯粹就是一个供参观的窗口),企业基本形成以生产为主体的销售格局,研发大都是仿造或打专利擦边球,品牌均为商标的代名词,缺少品牌精神或者根本没有品牌内涵。自主知识产权的转换能力基本未形成,甚至有的专利是由代理机构泡制出来的产物。劳动密集型企业成为了企业发展与创新能力不足的理由,没有产能分析,没有市场预测,一切全凭感觉。如此企业状态,有没有开发区又能如何?
其次,开发区招商的同质化、同地化导致了开发区发展的先天性发育不良(尽管近几年,一些外来大型企业、世界500强企业有来泉的迹象,但绩效并不明显)。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cniso.com.cn/book-9777/



相关知识文章
  • 没有找到相关知识

相关资料下载

最新发布认证知识

咨询热线:
13925768373
13925767953
13925760773
在线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