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证首页 >> 认证知识 >> 人力资源 >> 泉州发展状态民间实调报告

泉州发展状态民间实调报告

最近更新: | 人气: 11859

今天的泉州,赞美的人太多了,泉州已无力负重。于一个看着泉州发展的过客,如若我再在此写下赞美之言,我的良知告诉我,这是种极不负责任的做法。不得不承认,泉州是一个好地方。然而,随着经济发展到现在,泉州为子女留下了什么,这不得不思考。
第一章  后晋江经验时代的泉州负重
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,泉州得益于沿海与侨乡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,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之一。起初由海外亲属关系提供原材料,泉州人以家庭为单位制作成品,形成了民营经济体的初形。80年代中期,随着第一波次的南下谋生的队伍的到来,家庭生产模式开始由外来工人的到来,蜕变成家庭作坊式工业化生产模式。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90年代末。早先的资本积累,造就了晋江的民营资本的发展,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士随着海外探亲的热潮得以出境、出国,将境外、国外的一些工业理念带了回来,同时国内为了鼓励外资回国投资,制订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,90年代中期开始,有限公司、外资公司替代了原有的家庭工厂,从形式意义上开始了"晋江经验"的载体塑造。
90年代中期以后,虽然从形式上产生了公司,而真正意义上,只是将家庭工厂换了个名称而已,更甚者是看中了中国的出口退税,并未形成现代工作文明及企业形式。进入二十一世纪后,这些公司中的大部分已不复存在。90年代末,品牌的附加值开始被晋江的年轻一代所关注,明星代言风、买牌风、海外注册风、换标风、形成了晋江品牌发展的阶梯式特色,同时在大浪淘沙中尽显英雄本色。
可以说,2006年以前,晋江人凭着爱拼敢赢的精神,过足了资本积累的瘾,基本形成了"晋江经验"的主流文化。
2006年,"资本扩张"这个经济学名词引起了泉州人的极大兴趣。于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泉州而言,一场资本灾难由此而埋下了伏笔,将很大程度地影响着接下来的漫长的泉州经济的发展,将历史推入"后晋江经验时代"。
2006年,泉州企业经过了多年多阶段的反复洗牌,已基本确立了泉州的整体产业格局。对内依托鞋服传统产业为基点,对外依托石雕工艺进行文化渗透。可惜的是,随着2006年后的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,原有的传统产业及实体产业放弃了在本体上的升级技改与再投资,选择了进军地产市场。自此,泉州的实体产业的辉煌开始定格。
2008年后,一些企业利用"上市融资"这个所谓的新经济手段,将企业的困境抛给了社会(当然,这也是众多的国内民营企业的通病)。而融资的背后,企业到底做了些什么?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中国国籍转为海外国籍的人士增多了,土地圈得更多了、建筑物也好象多了起来、车开得更好了、办公室更大了、企业规模好象也大了,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现代化先进生产线的运用绩效不够明显、技术创新绩效不够突出、原材料采购定价能力越来越弱、库存积压越来越多、出口价格越来越低、产业的再生能力及抗风险能力并未增强——最后的责任当然是国际形势多变、国际局势不稳等等。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cniso.com.cn/book-9777/



相关知识文章
  • 没有找到相关知识

相关资料下载

最新发布认证知识

咨询热线:
13925768373
13925767953
13925760773
在线客服